首页 >> 靴裤

保障民生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述评鳗鱼养殖

文章来源:雨润机械网  |  2022-07-22

保障民生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述评

四川发生大地震3个多月后,记者来到距松潘县城63公里的镇坪乡解放村。在一片搭满地震棚的开阔地上,当地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上漂亮的羌式民居效果图介绍说,这里已经通过地质灾害危险、环境影响等科学评估。在不远处的工地上,许多羌族群众正忙着给新居打地基。村民杨继军说,他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喜欢规划图上的房子,盼望着明年春节前能搬进漂亮的新家。这种对新生活的热盼之情,在汶川、黑水、茂县、理县、绵竹、什邡、北川、安县、彭州和都江堰等地震重灾区随处可见。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协作共建”。一本厚厚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31个规划专题,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无数人的智慧、无数人的期盼。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

8月13日上午,在四川省委举办的第一期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到几千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灾区的长远发展,必须科学推进,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使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增强灾区发展后劲和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在“五个结合”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正是四川省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被普遍认同的基本理念。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四川全省52%的面积受灾,受灾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1/3,1000多万人因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而无家可归,全省因灾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其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

在震后第七天,四川省就已经着手为恢复重建开展基础筹备工作。中央各部门及四川省各行各业专家云集四川,数以百计的专家奔走于各个灾区,访谈、摸底、调查、评估,仅印送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就达5000多万字。两个月后,一份内容详尽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炉。在精心编制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四川省还先后汇总了18个省直部门和6个严重受灾地区提出的14个专题政策建议,形成了涉及8大类共39条的灾后恢复重建政策。

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刘捷介绍说,这份总体规划,突出了以人为本、科学重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民生问题和基础设施、产业恢复与发展,突出政策思路和机制、体制方面的创新,突出规划编制思路和理念创新。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四川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工作,使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保障民生是恢复重建的基点,让受灾群众通过重建实现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

严重的地震灾害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也造成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部分城镇和乡村发展空间和环境恶化、一些地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区域人口容量出现明显下降,其结果必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城镇居民住房倒塌、损毁和受到严重破坏的面积达8800多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面积更是高达3.3亿平方米,涉及到347万多农户。与此同时,包括近5000公里国道、3万公里农村道路、1万多个卫生服务机构、9500多个公共文化机构在内的基础设施部分瘫痪或严重损毁。农业在地震中遭到严重打击,耕地损毁近200万亩,这对人均耕地不足7分而人口却多达8800万的四川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

民生是执政之本。四川省在编制恢复重建规划时,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点,把解决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首位,力求让受灾群众通过重建实现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

在规划中,四川省根据地震灾害影响和区域资源环境差异,将灾区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不宜重建”三种类型,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用地布局进行系统优化和总体调整,力求达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四川把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恢复重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防灾减灾、生态修复以及重建精神家园等10个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放在最突出位置。按照规划要求,四川省将在2009年内完成受灾农民住房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恢复和重建受损农田139万亩、生产大棚2558万平方米、畜禽圈舍2065万平方米、提灌站9271座;规划还以恢复重建交通设施为重点,抓紧建设重要经济干线,在一定时期内恢复和重建4600多公里干线、2.9万多公里农村公路和5855公里县乡断头路。

为尽快恢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灾后正常生产秩序,四川省选择了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等先导型基础设施项目,共6大类265项,作为第一批启动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入320亿元。

恢复重建靠群众自力更生,更要靠政府有效扶持和积极引导

不久前,记者来到有“嘉绒藏族第一村”美誉的四川理县甘堡乡甘堡村的甘堡藏寨。这个千年古寨,在地震中超过80%的房屋坍塌。在县里的支持下,藏寨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就地取材,不仅解决了全寨群众的安置问题,还为邻乡600多人提供了居所。为安置灾区800多万无家可归群众,四川省在中央各部门及各省市的支援下,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建设完成了数百万套过渡房,其中76%的临时住所是受灾群众自己建设的。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果,除了靠群众的自力更生精神,更要靠政府的有效扶持和积极引导。四川省在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以39个灾情严重的县区为重点,投入资金达1.18万亿元,预计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总额将达1.6万亿元。重建规模如此之大,资金从哪里来?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四川省在总体规划中提出恢复重建要坚持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中央投资与地方投资相结合,利用政策措施杠杆,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四川省在规划中确立了通过国家投入和运用财税、金融、产业、土地、社保、对口支援等政策,扩大开放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决不搞闭门重建。

为加快产业恢复重建步伐,鼓励产业自身发展,四川省在规划中对灾区产业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和补充,包括放宽灾区行业准入、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对优先恢复重建的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给予投资补贴或贷款贴息。

事实上,自地震发生以来,灾区群众表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震后不到100天,全省无家可归群众就全部搬进临时住所;不到90天,全省规模以上受灾企业有93.4%恢复生产,商业网点过渡性恢复达92%以上;不到两个月,13个受灾市、州以及成都等4个市、州的旅游市场已经全部或部分恢复。根据四川省规划,用不到两年时间,全省农村灾区将全面完成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建设,让受灾群众住上经济、适用、安全的新家园;力争再用不到3年的时间,确保全部受灾群众住上符合国家居住规划设计标准的永久性住房。

锚索锚固力检测

地质超前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

土木学院室外实训模型建设

装配式结构检测技术